當前位置:首頁 > 新聞資訊 > 媒體宜都

媒體宜都

【楚天都市報】承載著宜都城市記憶的滄桑 清江系船石見證萬里茶道百年風霜
發(fā)布日期:2024-05-27 來源:楚天都市報 編輯:宜都融媒體

清江岸邊的系船石 通訊員供圖

楊守敬故居


始建于唐代的合江樓

□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劉俊華 通訊員 朱燦義

宜昌宜都市,是長江與清江交匯之處的一座明星城市,素有“楚蜀咽喉”“鄂西門戶”之稱。人們熟知的是它全國百強縣市的稱號,卻鮮有人知道在一百多年前,它還是“中蒙俄萬里茶道”的重要節(jié)點。

不久前,“萬里茶道申遺辦”的專家在田野調查中發(fā)現(xiàn),宜都清江沿岸有100多個完整的系船石,正是當年茶道航運繁榮的實物見證。

合江樓上一眼望見千年宜都

“兩江合流,涇渭分明,清濁相形”,說的就是宜都長江和清江交匯的盛景。在宜都老城的清江岸邊,有一座始建于唐代的合江樓,承載著宜都城市記憶的滄桑。

宜都之名與三國歷史息息相關,東漢建安十五年,劉備認為此地“宜于建都”。吳國名將火燒連營大敗劉備后,曾占領宜都,因此宜都亦有別名陸城。

距合江樓約一里之地,是晚清著名學者楊守敬的故居。楊守敬一生勤奮治學,博聞強記,以長于考證著稱于世,是一位集輿地、金石、書法、藏書之大成于一身的大儒。他的《水經注疏》,是近代地理學上的一座豐碑。

楊守敬故居面朝清江,二進八開間,三個天井,共占地3000多平方米。整個建筑風格為白色斗墻和青灰色小瓦,保存著楊守敬生活的原狀。

由此可見,只需在宜都清江邊踱行不遠,即可感受到這座城市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。

而在清江匯入長江的鱘龍灣文化旅游產業(yè)園內,投資20億元的“宋城·三峽千古情”項目即將竣工開園。該項目采取“主題公園+文化演藝”的經營模式,深度挖掘并生動演繹三峽文化、長江文化精神內涵,將成為宜昌乃至湖北的文化新地標。

清江岸邊系船石牽出航運盛況

我們今天要說的重點,是宜都與“萬里茶道”的故事。

“萬里茶道”是明清至民國時期,在武陵山區(qū)和江漢平原、洞庭湖平原交會地帶形成的茶葉貿易、運輸以及人員流動的文化線路。

2018年,宜都市成立了“萬里茶道”申遺工作小組,開展宜都境內萬里茶道的調研和資料收集工作。工作人員在田野調查中發(fā)現(xiàn),在清江岸邊的石壁上,還遺留著許多系船石。經專家考證,這些系船石正是一百多年前茶葉航運的印跡。

5月15日,在宜都市博物館原館長趙平的引領下,極目新聞記者前往合江樓沿岸,目睹了系船石。那是一些在巖石岸壁上鑿出的圓孔,孔徑約10厘米,正好供貨船用纜繩穿過,系泊固定。有些系船石上長滿了苔蘚,有些石孔破缺,寫滿著滄桑。

距系船石不遠處,有一根痕跡斑駁的磚柱涉江而立,那是當年用來支撐貨船跳板的。

趙平向記者介紹,自1887年設立宜昌海關以來,宜都幾乎同步設立“大茶關”,管理茶葉貿易流通事務??梢?,宜都茶葉的繁榮時期至少可追溯到140年前。

在宜都沿江老街,因為茶葉航運的興盛,許多商業(yè)街巷都是與清江垂直的布局。記者穿行于古樸的橋河巷,大信花行、鼎泰恒、茶商倉庫等建筑依然留存。青石板路上,隱約可聽到客商騾馬往來的足音。

“萬里茶道”上宜紅是最亮明珠

趙平告訴記者,學界所指的“萬里茶道”是從中國武夷山到俄羅斯的圣彼得堡,這沿線的中國產茶區(qū)都在向國外出口不同的茶葉,而宜都紅茶一直是其中的高端產品,當時的目的地主要是西歐發(fā)達地區(qū)。

為什么宜都在“萬里茶道”中占有重要地位,一是水路運輸?shù)膬?yōu)勢使這里成為重要的集散地,二是茶葉品質和制作工藝決定它的檔次。
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中國茶業(yè)公司將原來的宜紅區(qū)收購處改建為“宜都紅茶廠”,收購宜都、恩施、五峰、石門等地的茶葉,制作的宜紅茶全部外銷到蘇聯(lián)和東歐國家,換取外匯和國內亟需的工農業(yè)生產設備。

正因如此,宜都紅茶的歷史得到了延續(xù)。事實上,宜都紅茶廠的設備和制作工藝一直留存到今天,被稱為活態(tài)的工業(yè)遺產。

隨著“萬里茶道”申遺工作的不斷推進,有關宜都與茶道相關的資源、遺跡、茶港碼頭相繼被發(fā)掘。而因茶道而興的茶莊、商鋪以及會館歷史,也得到梳理。

每個時代都有商業(yè)的風口,這些風口也主導著一個時期的社會、經濟、文化特色。正如我們今天在撫摩系船石上的風霜時,亦是觸摸一個時代的脈搏。

(來源:楚天都市報)

  • 熱點推薦